目前分類:醫療新知分享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新研究顯示幹細胞實際使用於牙齒植入與再生將在不久的未來實現,並且能創造無痛的方法拯救蛀牙。

兩大新技術的進展讓這一切變成可能,在老鼠上這兩大技術都已成功,消息指出相關人體試驗將在2019年展開。

若實驗成功,將能成為補牙和植牙外的全新治療方式。新的治療方式不以置換壞掉的牙齒的觀點出發,

不管這些受損來自於創傷、蛀牙、或牙齦疾病,最終的目的都是用再生的方式來治療。

這樣的治療並非隨口說說,因為幹細胞本身就有能力分化成不同的細胞,

如果使用正確來源的細胞,配合適當的生長因子促進分化,用幹細胞來造新的牙齒就可能實現。

 

相關的兩大新技術是:

  1. 低能量雷射活化幹細胞產生新牙齒
  2. 3D膠原海綿牙齒骨幹建模,結合生長因子和特定藥物促進牙齒生成

 

蛀牙是怎麼造成牙根問題最後造成牙齒死亡的?

從健康到蛀牙的過程是因為細菌突破了琺瑯質。

一旦過了琺瑯質,細菌又能侵犯牙齒軟弱的部分:包括象牙質以及下面的神經血管。

目前針對蛀牙的治療方式是鑽洞去除已經被感染的部分,再用含鈣或含矽的補土填補。

雖然這些補土都很堅固耐用,但並非真正的再生。

在鑽動的過程中,為了確保除惡務盡,一些健康的組織也同時會受傷,而且會產生一些微小的裂縫讓未來更容易發生感染。

也就是說牙齒隨著一次次的治療慢慢衰弱,如果發炎侵犯牙髓腔,整個牙髓都需要被移除,

隨之而來的植牙在長期來看都會產生穩固性以及相容性的問題。這一切都因為以前的技術不可能讓牙齒再生。

 

新技術到底是如何運作?

第一個運用低能量雷射刺激幹細胞的技術是在2014年被發表,由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團隊帶領,

藉由移植成體幹細胞到老鼠的蛀牙上並用雷射激發,再經過12週的封蓋培養,他們在X光下觀察到蛀牙的象牙質開始再生復原,這可說是前所未見的成功。

分析雷射的角色是刺激TGF-β1等生長因子的產生幫助分化。另一個新技術則是3D膠原海綿牙齒骨幹建模,

是由倫敦國王大學牙齒部門成功在老鼠身上培養牙齒開始,相關技術在2004年就已經出現但有瑕疵,科學家無法控制牙齒的大小和外型,

直到三年後同一團隊發現不同基因對控制牙齒生成有重大影響,才一步步突破瓶頸。

哥倫比亞大學齒科學院的Jeremy Mao醫師進一步拿到重大突破,他用新技術讓牙齒培養縮短到大約9週。

關鍵就是用塗有生長因子的3D架構讓幹細胞附著,讓幹細胞在活體身上的生長更順利。

我們相信在牙齒幹細胞的祕密將很快被發掘,脫離假牙絕不是夢。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的幹細胞能讓老人變強壯嗎?

小型研究顯示從年輕人身上來的幹細胞有讓老人變強壯的潛力!人有可能老而不衰嗎?

世界上很多人都相信這個可能,許多機構也朝這個方向努力。

近期的知名期刊上(Journals of Gerontology)。就刊登了一個研究是從年輕人身上取得間質幹細胞,並回輸到老人身上,僅僅一次的回輸,

不僅是沒觀察到副作用,在多個衰老相關症狀上都看到改善。

佛羅里達大學的心臟科教授Keith March表示:這個實驗是針對衰弱進行的前瞻研究,在間質幹細胞的應用上意義非凡。

邁阿密大學的教授Joshua Hare同樣也認為這個結果之所以讓人興奮,

是因為能看到明顯的進步,而且功能的進步包括四到五個面向。例如六分鐘行走的距離甚至是發炎指標TNF-α都同時有改善。

一般所謂的衰弱症候群包括:抓握力減弱、行走緩慢、精神不濟等等。

有此症候群的病人更容易生重病、跌倒且死亡率也顯著增加。

近年來科學家不斷試圖找出能代表衰弱症候群的血液生化指標,例如發炎指數、氧化壓力和粒線體的失能。

有的人八十歲還在球場,有些人卻離不開輪椅,我們相信不僅僅是運氣造成這麼大的差別,生理上一定也有跡可循。

Hare教授的研究中就能看到,衰弱的一個重要生理指標就是幹細胞數量的減少。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議題,在第一階段實驗中他找了15個有不同衰弱程度的人接受一劑的年輕骨髓幹細胞。

整體來看這個實驗是安全的,並觀察到顯著的進步。以六分鐘走路距離來說,六個月後受試者平均能多走40公尺,

在認知功能測試上也有進步,在握力方面則無差異。

Hare教授認為這些進步最可能是從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的互動產生,因為在實驗中看到發炎指數確實降低。

誠如該期刊的審查員所說:間質幹細胞有很多作為治療的生物特性,包括在靜脈輸入後他們會被發炎受傷的組織所吸引,

同時他們有很強的分化能力,也能分泌刺激生長和抑制發炎的因子,另外排斥作用不明顯也是一大重點。

經過更多縝密的實驗後,間質幹細胞很有潛力成為治療衰弱症候群的標準,甚至變成以後在大手術過後,幫助病人加速恢復的良藥。

如同加州大學骨科教授Brian Feeley所說:雖然這些進步不代表我們不用去健身房,

但成果讓人感到希望,至少目前它比其他的治療方式都更先進也更好!我們期待在銀髮族的時代,老而不衰能成為大家的共識。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衛福部於五月16日核准了世界第一例人體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Cell)心臟移植,這個實驗將由大阪大學團隊執行,

用幹細胞來幫助嚴重心衰竭的病患。實驗預計將在近期展開,在年底前就會有病患接受這項治療。

這項實驗由心臟外科專家澤芳樹教授(Yoshiki Sawa)領導,這將是世界第三例被核准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Cell人體移植。

在此之前的研究多數是將數萬到數十萬個細胞移植到人體,這次的實驗計畫則是將大約一億個細胞移植到人體,因此被稱作跨時代的試驗。

預計參與的病患會以心肌梗塞病患為主,通常這些病患的冠狀動脈已經反覆堵塞無法疏通,可以說是現今醫學最困難的疾病之一。

初期將會選三個18歲至79歲間的病患,兩個片狀的幹細胞紙(Stem Cell Sheet)將被移植到他們的心臟表面,使用的是異體幹細胞,

代表的是這些幹細胞從別人身上取得,因此病患必須使用免疫抑制劑讓自己的免疫細胞不要攻擊幹細胞。

雖然每張幹細胞紙僅僅只有0.05 公釐厚,但卻有一億個細胞固定在上面,不僅要觀察病患心肌功能的改善,更要追蹤幹細胞的變化以及和免疫細胞的反應。

之前的動物實驗觀察中,幹細胞紙上的細胞大約在三個月時消失,因此免疫抑制劑只需要使用三個月就能慢慢減量,

神奇的是即便幹細胞紙上已經看不到細胞,接受移植的心臟功能卻能繼續進步。

這樣的技術並非憑空出現,早在2015年同一個團隊就曾經從心臟梗塞病患的腿上拿取肌肉細胞,培養做成細胞紙後再放回心臟,

發現這些細胞分泌的蛋白質確實能夠改善心臟功能。三年後的今天,他們決定用功能更強大的誘導多能幹細胞來做實驗,希望能看到令人振奮的結果。

這不僅是幹細胞治療的里程碑,更代表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Cell)從發現到臨床應用令人驚訝的速度。

從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十五年前第一次創造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Cell)到直接應用在人體上的過程,

可以說是生物醫學史上的奇蹟,但這一切成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日本政府對幹細胞研究的支持和執著功不可沒,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日本政府都大力贊助並給予法源上的支持,

2014年栗本教授僅僅在實驗核准的四天後,就成功執行第一例的幹細胞人體視網膜移植,可見日本政府的效率與堅持。

期望在今年七月漸漸開放免疫細胞治療腫瘤後,幹細胞在台灣的發展也能與時俱進。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腸幹細胞生生不息?

 在最近的知名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新加坡科學家發表了有趣的發現,

他們找到讓腸道幹細胞得以應付各種腸胃問題並生生不息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幹細胞指的是有能力分裂和分化長各種作用的細胞。

他們同時也是身體修復和回春的關鍵。也因為幹細胞無與倫比的修復能力,幹細胞帶給我們在治療疾病上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

成年人身上不同的幹細胞各自住在身體不同部位,每個部位的環境都大相逕庭。

可以說我們的身體就像是地球,從赤道到北極都有幹細胞的蹤跡,但住在赤道和北極的幹細胞卻是很不一樣的。

幹細胞所住的環境提供了特定幹細胞能夠存活的條件,同時也直接影響幹細胞如何進行組織修復的工作。

我們必須對這些環境有很深的了解才能掌握幹細胞的修復功能。

由新加坡杜克大學David Virshup教授領導的這篇研究中,顯示腸道幹細胞高度依賴鄰居細胞維持生存。

雖然以前大家就知道控制的關鍵和兩個常常同時出現的關鍵賀爾蒙有關:R-spondins以及 Wnts。

卻從來沒有人能夠確定這兩個關鍵賀爾蒙從哪裡來。

因此這篇研究主要針對這兩個關鍵賀爾蒙的來源和功能做分析。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中有種特殊細胞叫:「表皮下肌纖維母細胞」,這種細胞就是兩個關鍵賀爾蒙的來源。

在實驗室的動物實驗裡面,如果幼鼠卻少了這個細胞來產生Wnt蛋白質,則根本無法形成正常的腸道,

如果少了R-spondins蛋白質則會失去修補腸道破損的能力。

可以說R-spondins以及 Wnts是控制腸道再生的兩大關鍵寶石。 

 

腸腦循環、腸漏症以及腸幹細胞的關係

在腸道表皮下有一層非常廣大而複雜神經系統,稱作腸道神經系統(ENS)。

腸道神經系統負責所有腸子的感覺和運動都依賴ENS來運做。

腸道神經系統本身不需要大腦也能獨立運作,因此常被稱為「住在腸子的腦袋」。

最近被發現在ENS 中除了神經細胞外,同時存在的神經膠細胞和上面所說的表皮下肌纖維細胞有更重要的角色,

這些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和細胞連結可以決定腸道的命運。

在動物模型上,去除這些支持細胞會導致腸道的慢性發炎。

很多腸躁症的病患都處在腸道慢性發炎的狀態,隨著更多深入的研究,

我們有信心對於腸道不順的患者,不只能用益生菌做調整,更可以藉由調整腸幹細胞的活性達到真正的修復作用。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選自網路

今年著名期刊《Nature》刊登了第一例用人類神經幹細胞,幫助猴子找回抓握能力的重大突破在這個研究中,

人類神經幹細胞被直接移植到猴子的脊髓上,並成熟長大成為神經細胞,

伸出有溝通功能的突觸,大幅改善原本失去抓握能力的猴子。

領導此篇研究的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Jonathan Glass表示:「這類直接移植幹細胞的技術正在蓬勃發展的階段,

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這將成為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問題的標準療法,

甚至應用到退化性神經疾病上。」Glass教授說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

人類神經幹細胞所擁有的分化和連結細胞的能力讓他感到驚奇。

他已經等不及想讓人類的病患能夠有機會應用這樣的療法。

這個實驗之所以這麼重要,因為之前類似的實驗都是在老鼠身上進行,

老鼠和靈長類有很大的差異,進入到猴子實驗是能否應用到人類身上的重要指標。

同樣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教授Mark Tuszynski說:現在他滿懷信心很快就能夠把這個技術用在人的身上。

在實驗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怎麼讓移植的幹細胞保持在適當的位子上,

在初期幹細胞還沒有和猴子細胞有穩固接觸的時候,

需要加入纖維蛋白和凝血蛋白來幫助固定,並且需要控制腦脊髓液的壓力和流動讓幹細胞不會被沖走。

所有受傷的猴子是在受傷後的兩個星期接受手術,在手術完兩個月的時候,

科學家可以觀察到大於15萬的神經突觸從移植的幹細胞生長出來,

這些突觸緊密地和猴子的神經細胞結合,就像把斷掉的電線接起來一樣,

一旦這些突觸接通了線路,猴子們就能重新獲得抓握橘子的控制能力。

徹斯特大學的神經科教授Steve Goldman認為:「這絕對是巨大的進展,因為猴子的進步是如此明顯,

但是脊髓損傷有太多種的類型,我們需要往這個方向不斷做更多的實驗。

即便如此,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幹細胞接通神經的能力,

這個結果甚至比以往在老鼠身上所做的研究效果還要更好,

或許靈長類的高度演化讓神經幹細胞有更強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Tuszynski也認為幹細胞的來源非常重要,

「並非所有幹細胞都有能力修復脊髓」,

不只是細胞的種類,年輕的幹細胞和老的幹細胞也有極大的差異,

希望很快國際上能夠有統一的標準,

讓病人們能真正享受到幹細胞的修復能力。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宿醉殺死幹細胞?

 

 

 還記得宿醉過後頭痛欲裂的感覺嗎?

很多人抱怨幾次的宿醉過後人似乎變得比較遲鈍,

隨著年紀的增加,宿醉頭痛的感覺更加強烈。

喝少量紅酒對健康好或不好是最近很夯的議題,

那酒精對幹細胞又有什麼影響呢?

什麼樣的飲食可以養出健康的幹細胞?

狂歡一晚造成的傷害不多,但長期的飲酒卻可能對腦部帶來麻煩,

這些麻煩可能在年紀更大的時候才顯現出來。

酗酒是全球性的大問題,根據統計,

在美國每年超過十萬人因為酒精問題而死亡。

這個數字只包含酒駕、肝腎疾病和成癮問題而失去生命的人數。

但我們現在知道酒精對幹細胞的影響,在數年後可能帶來更大的問題。

美國德州大學的加爾維斯敦醫學分部做的研究,

發現長期的飲酒會殺死腦部幹細胞。

在十幾年前,人們相信人腦的細胞總數是固定的,

只會凋亡而不會增加,隨著幹細胞研究越來越透徹

我們現在知道腦部細胞不僅會增加,而且腦部裡面有大量的幹細胞,

這些幹細胞有能力分化成不同角色的功能細胞。

原本這些幹細胞能夠代替受傷或老化的神經細胞並且扮演支持神經細胞的角色。

在這篇由Dr.Ping Wu所帶領的團隊發表的論文中,

揭露了酒精和腦部幹細胞看不見的戰爭。

動物實驗讓我們能在段時間內得到想要的資訊,

德州大學的研究也同時採用公鼠和母鼠的模型,

讓這些老鼠暴露在和重度飲酒者相同的酒精濃度下。

並且採用稱為Genetic nducible ate apping的新技術

來追蹤觀察神經幹細胞的動向和命運。

研究結果顯示酒精會導致側腦室下區幹細胞的減少。

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母鼠受的腦部傷害比公鼠更大,

雖然不同性別為什麼會有不同結果的原因還不清楚,

但推測是和酒精代謝物的濃度相關,

在母鼠中這些代謝物的濃度比較濃,

用人類來想的話,可以說不同酒量的人所受的傷害也不同。

這樣的結果也呼應最近知名醫學期刊《LANCET 》的大型研究結果,

以往喝少量紅酒有益健康似乎被當成基本常識,甚至是地中海飲食菜單中,

也常常說到男性一天應該喝2杯紅酒,女性應該喝1杯紅酒。

直到這篇用將近60萬人做的研究指出:

每天喝超過一杯紅酒,壽命至少減少六個月。

每天喝兩到四杯的人,可能減少1-2年,

顯然想要靠酒精延年益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LANCET 》的論文中分析了各種可能和酒精攝取呈正相關的問題,

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致命高血壓或大動脈瘤等等,

都可以找到某些正相關性。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既然酒精會影響幹細胞的活性,

當然會影響到身體的衰老過程。

不僅僅是在腦部,心血管系統的修復,

也仰賴在血管中的內皮前趨幹細胞來修復受損的血管,

如果這些細胞功能受限,當然就容易出現心血管系統的問題。

 

如何吃才能養出好的幹細胞

當世界各地的人都為幹細胞的應用著迷的時候,

不可忘記的是幹細胞是被其他細胞包圍,一定要有好的環境幹細胞才能生存。

身體的環境又跟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什麼樣的飲食對幹細胞是好的呢?

 

限制糖分攝取:當你的身體非常需要幹細胞來執行修復的工作時,

過多的糖分會使幹細胞的活動性減弱,

同時無法對身體的受損做出適當反應。

藉由避免攝取高糖分食物,能增強幹細胞功能同時避免慢性病發生。

適當補充維生素D:有些營養補充品能夠增加健康的幹細胞活性,

其中最被討論的就是為維生素D3,

維生素D3 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增強免疫細胞活性,

刺激神經細胞發展並建構完整的骨頭和骨髓結構,

這對於人體製造健康的間質幹細胞非常重要。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揭開癌細胞的隱形斗篷 – 癌症疫苗的精髓

癌症免疫療法的精髓,是獲取身體天身免疫防禦系統的力量來針對並消除癌細胞。

這個領域被認為是這個世紀人類和癌症的主戰場而且非常有潛力。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殺死已經出現癌細胞,甚至做到癌前病變的治療。

要達到這種程度需要依靠癌症疫苗的作用,

癌症疫苗可以透過肌肉或皮下施打進入體內,

這些疫苗帶有DNA訊息,能夠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

活化後變成能夠辨認癌細胞上抗原的特種部隊。

這種打擊癌症的方法並非憑空出現,

數十年來,我們利用相似的途徑打擊感染性疾病或治療病毒相關的癌症。

最近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癌細胞表面抗原被發現後,讓訓練特種部隊變得容易,

但癌症疫苗的發展絕非沒有挫折。

過去十年來,科學家在世界每個角落嘗試數十種的癌症疫苗,

但多數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主要是因為這些癌症疫苗使用的癌症細胞抗原往往引發不了太大的免疫反應,

因為身為看門犬的免疫細胞已經被摸頭了,

被摸頭的免疫細胞對癌症抗原產生耐受性,免疫細胞對癌細胞視而不見。

這樣視而不見的情形同樣出現在被視為癌症疫苗最大希望的初代WT1 癌症疫苗上,

WT1蛋白質在太多的癌細胞上能夠看到:例如腺癌、卵巢癌、間皮癌等等。

因此美國國家癌症學會WT1列為最重要的癌症疫苗對象,

只是初代WT1疫苗因為耐受性的關係效果受限。

這一兩年來,美國和日本在WT1疫苗的發展上有長足的進步,

多種改良都被證實是可行的,包括在WT1的蛋白DNA上做改變增加免疫細胞的辨認度,

或合併WT1蛋白和其他抗原蛋白如PSMA或端粒酶蛋白質等

不同蛋白質的使用,讓WT1免疫療法跨足到像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神經膠質瘤等癌症。

這樣的做法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人體的免疫系統本來就是綜合部隊,

除了第一線的NK細胞外,樹突細胞辨認外來因子,進而激活T細胞和B細胞等等。

這是一首美妙的交響曲,一首曲子要是有幾個音符走音了影響當然很大,

但主要旋律是已經被確定了,相信在近幾年內免疫療法的曲子一定會被完成,

不只需要癌症疫苗,其他項檢查點療法、

樹突細胞或殺手細胞療法一定也都有一席之地。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jpg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衰老的聖旨幹細胞吐出的分泌因子

 

曾經我們以為幹細胞是X戰警裡的魔形女,可以變成任何需要的器官。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我們才發現幹細胞是X教授,不僅能控制和改變周圍細胞,更有回流肌齡的效果。

幹細胞身份之謎

約十年前,幹細胞的發現和3D列印同時變成最流行的技術,

報紙上常常可以看到各國的科學家用3D列印印出各種器官骨架,嘗試把幹細胞加在上面,希望做出人造的皮膚、腎臟甚至是心臟器官。

十年過去了,器官短缺還是個問題,沒有人真的裝上在實驗室做出的器官。

難道是幹細胞退流行了?

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科學家慢慢瞭解到,幹細胞其實是更重要的角色,幹細胞主要不是工人,而是統整發號施令的領導者,

這對於越來越受重視的抗衰老產業無疑是一大佳音。

因為老化是全身性的、是同步的,沒有人是上半身老而下半身年輕,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能讓生理時鐘回流的領導者。

 

未知的暗號

早在1996年,美國克利夫蘭的科學家海尼沃斯就發現幹細胞會分泌各種生長因子

Growth Factor)、細胞因子(Cytokine)和趨化因子(Chemokine),

只是當時大家太認真於想用幹細胞養出各種器官,而且這些因子都非常小,以當時的技術很難純化分析這些微小的粒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十年的時間科學家們對這些因子一知半解。

直到2005左右開始有人注意到,當把幹細胞和其他細胞養在一起的時候,其他細胞的狀態有所改變,而且往往是變年輕了。

科學家看到幹細胞的效果,但是在新生的組織中又找不到幹細胞的影子,大家才開始懷疑幹細胞其實是出一張嘴,

不斷的發號施令指揮周邊的細胞做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有人提出新的看法:

幹細胞的分泌因子,其實是細胞溝通的語言,要了解幹細胞的作用,首先要聽懂他們說的話。

 

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可怕

玻尿酸可以讓人看起來年輕十歲,但卻不能讓人多活十年,最早開始、也最嚴重的老化是看不見的。

大家可能都還記得大一時常常和朋友吃各種吃到飽,卻在接近三十歲時不斷拒絕各種吃到飽邀約,

因為消化力在十年內的下降是很容易察覺的。

大學時夜唱趴踢後隔天依舊是一尾活龍的感覺,也讓人感嘆時間流逝的快速。

當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開始走下坡,睡覺也睡得不如以前深沉的時候,外表、皮膚、脂肪才慢慢受影響。

很自然的,我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幹細胞所分泌的這些因子,對於心、肝、脾、肺、腎、腦、胃

這些衰老的指標到底有沒有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什麼都要管的救火隊

當幹細胞和心、腎、肝、神經細胞養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幹細胞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滅火」,

滅的是身體發炎的那把火,中文的「發炎」和英文的「Inflammation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身體裡面有把無名火在延燒。腦部的發炎讓神經系統無法安靜下來,

表現出的症狀就是失眠、焦慮或長久累積下來造成的早發性失智等等。

肝臟發炎讓解毒、排毒能力下降,人變得更容易疲累,也更容易出現皮膚癢等過敏反應。

心臟的發炎包括心肌缺氧、心肺能力下降或心律不整。

腎臟的發炎則讓人更容易水腫以及排毒能力減低幹細胞分泌的這些分泌因子,在多篇論文中都被證實能壓制發炎反應,

並能刺激新生組織再生,科學家觀察到的效果包括:

刺激血管新生、減少心肌細胞纖維化、維持腎小管完整性、刺激肝臟細胞再生、減少氧化壓力、刺激神經細胞再生和增加連結等等。

其中分泌因子刺激中風後的腦細胞再生,和抵抗氧化壓力的研究更是令人興奮。

這代表幹細胞是真正的好領導者,能帶領身體的重要器官回到正確的路上。

 

重質也重量

車子從出廠的那天就開始老壞,人卻能在各種疾病後再次站起來,是因為幹細胞存在各種組織中,當舊的細胞老了、壞了,

幹細胞會跳出來分化以及修補這些組織。

2011年紐奧良的科學家證實了:幹細胞隨著時間不僅數量變少,分化的能力也會不斷下降。

但幹細胞是可以激發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凋零的幹細胞可以找回青春的樣子。

幹細胞以及其所分泌的生長因子應用是接下來十年內醫學的主幹,要留下幹細胞最好的樣子,必須要儘早儲存為未來的健康作好準備!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41.jpg

 

 

 

 

 

 

 

 

多少顆癌細胞才會被發現?  這是一個嚇死人的答案

  如果我們相信養樂多一瓶有300億個乳酸菌,

我們更該知道大部分的癌症被發現時

有多少癌細胞已經在身體裡面,因為這和癌症為什麼這麼難治療密切相關。

答案是當腫瘤被發現時,身體裡面已經有十億個癌細胞在繁衍後代了!這不合理啊!

現代人常常做身體檢查,不只做X光、做電腦斷層、還抽血測腫瘤指標,

怎麼會等敵人有十億大軍才拉緊報呢?有沒有其他辦法?

十億個癌細胞的大小正好是一公分,在醫院待過的人都知道,

雖然電腦斷層等等攝影似乎很厲害,無論有沒有打顯影劑,還是黑白的畫面。

一公分的腫瘤是勉強在電腦斷層上能看到的亮點,在X光上是根本看不到的。

癌細胞每個都是繁殖力驚人的蟑螂,試想如果有十億隻懷孕的蟑螂聚集在廚房,

才開噴殺蟲劑的狀況,即便把房子給拆了,

還是會有漏網的蟑螂四處逃竄!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開刀後癌症仍舊四處轉移。

 

好在近年來,腫瘤指標採用的越來越廣泛,CEAAFPCA-199 等等,

就像是蟑螂爬過的痕跡,當腫瘤還看不到的時候就能被聞出來。

可惜的是,在醫療保險體系下即便發現腫瘤指標升高,

依規定多數的病人還是要回到電腦斷層或內視鏡攝影檢查,如果片子上沒看到腫瘤,

醫師們也只能說:我們先慢慢觀察吧! 

殊不知很多人在得知腫瘤指標上升的那天

開始,就開始睡不好、吃不下。

畢竟可能得癌症,那是多大的心理壓力啊!

 

早在2000年,Nature期刊已經指出:腫瘤在0.2公分的大小時,

就已經有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現象,

這個現象說的是腫瘤開始幫自己蓋高速公路,

把子孫們往外散播,每一公克的腫瘤平均一天釋放一百萬顆的活性癌細胞到血液中,

如果不能早期殲滅這些先遣部隊,要打贏這場仗就很困難。

現在國內外都已經開始合併多種腫瘤指標,

WT-1,以及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技術,

讓診斷時間提早,加上免疫療法的成熟,

讓人不用看著癌症指數升高卻只能坐著苦等,

等十億大軍來敲門的時候,即使在家裡

引爆核彈也只落得兩敗俱傷。

台灣一年奪走一萬人生命的「新國病」肺癌病人中,

只有少於一半的人是有抽菸的,

這代表「我沒有xxx,怎麼可能得xx癌」已經不適用了,

每個人都有責任早點抽血、早點檢查、早點治療。

 

圖片選自網路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最先進的癌症治療:「免疫療法」是什麼?

知識分享

早在多年前「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會得癌症」這句話,連國小學生上健康教育課都會聽到。

有在大醫院待過的醫生都知道,只有腫瘤科的病人量是不管醫療怎麼進步都還不斷上升的。

醫師科學家們也不會束手就擒,治療癌症的方法也不會停在石器時代,

如果對於癌症治療只知道化療、電療、標靶治療,那就已經落伍了,

這邊要介紹的就是最先進的殺癌尖兵:免疫療法。

不管是化療、電療目的都是殺死分裂特別快速的細胞,癌細胞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人只要活著一天,

身體的好幹細胞也會不斷分裂,因此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自身好細胞也會遭殃,

尤其是腸胃道黏膜或皮膚上皮細胞等等,可謂傷敵七分自傷三分。

在腫瘤科病房常常見到治療後期,醫師求病人繼續使用化療不要放棄,但病人還是含著淚選擇不再繼續治療。

原因就是化療自傷帶來的副作用太強奪去了基本的生活品質。

十幾年來,標靶治療的出現讓人看到曙光,針對有特殊突變的腫瘤,標靶治療能針對性地阻擋癌細胞生長。

無奈找了十幾年,能找到的標靶仍舊寥寥可數,因此得救的病人也太少,化療和電療還是主流。

兩三年前,就在Iphone大改版,從方形變成圓弧形的 Iphone 6,美國FDA也開始核准一系列以前做夢沒想過的療法,

那就是免疫治療,到底什麼是免疫治療呢?

國中小生物課都有學過,人體內存在著白血球、T細胞、殺手細胞等警察,只要有外來細菌或突變細胞等壞人,

警察就會出動狙擊他們。既然是這樣子,癌細胞這麼壞為什麼沒被抓?

原因是癌細胞能洗腦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失去分辨壞人的能力。免疫療法就是要重新活化身體警察來抓壞人。

免疫療法有兩種:一種是搶走癌細胞手中的魔杖,讓癌細胞不能洗腦免疫細胞。

另一種是輸入特別訓練的特種部隊免疫細胞。第一種的代表是KeytrudaOpdivo PD-1抑制劑,什麼是PD-1抑制劑呢?

簡單來說在自然的情況下,我們的警察T細胞伸出一隻手叫PD-1,腫瘤細胞偷偷伸出另一隻手叫PD-1L

一旦他們握手了警察就認不出壞人,我們打入KeytrudaOpdivo

目的是給T細胞的手上戴手套,讓警察和壞人不能握手,腫瘤就會被發現殲滅。

免疫療法的重要就像是當初發現抗生素,我們終於能傷敵而不傷己,

之後的文章中會一步步帶大家認識各種免疫療法的精髓!

 

圖片選自網路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wooden-2569336_1920.jpg

最不起眼的殺手:椅子

 

死於香菸的人數,多於所有毒品相加的事實,幾乎大家都知道,但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2017年開始,外國媒體開始稱椅子為:「新世代的香菸」。

因為在2017年,美國幾個最知名期刊(Nature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Circulation等) 開始刊登坐在椅子上的時間,與病死機率的正相關,以及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

學者開始發現椅子讓背和屁股舒服了,卻不代表對心臟是正面的。加上抽菸、糖尿病的人數有增無減,只能說心臟是插了九把刀後,現在又多一把,但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首先,20179月底的時,在國際權威期刊「內科醫學年鑑」一篇將近8000個受試者的研究,證實坐得越久(每次坐超過30分鐘),死亡的時間越提早。

以前也有類似報導,但這次是首次直接讓受試者配戴偵測姿勢的儀器,直接紀錄的鐵證。

事實上早在2017年初的「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上就記錄了坐越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大增,腰圍也會增加。

201710月在「循環(Circulation)」上一篇有1700人受試者的實驗,則證實坐越久的人(大部分人一天都超過10小時),血中心肌受傷酵素(Troponin)越高,越容易得心臟病。

 

一場橫跨地球兩圈半的戰役

 

「身體不會在一天內背叛你!」心血管問題是這句話最好的代表,坐著看兩部電影不會殺死你,抽一根菸也不會致人於死,但如果每天抽菸、坐著看兩部電影30年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血管,可以繞地球兩圈半,但是誰有在認真維護這條水管呢?答案是:水管自己,血管本身的內皮前驅細胞可以修補受損的血管。

心臟亞健康,是一場橫跨地球兩圈半的戰役,內皮細胞的敵人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不管是吸菸、高血壓、血糖過高、血液中的重金屬等等。內皮細胞想盡辦法要維持管道的暢通,

但各式各樣的敵人,不斷運來穢物要塞住這條通路。血管內皮戰士並非固定不動,前驅細胞們隨著血液不斷流動,到各個受損的地方支援。想想當坐著的時候,

  我們的重量可能阻礙了超過地球半圈的支援通道,長期以來輸了戰役也不奇怪。

以往等到胸痛、喘、水腫才到醫院照血管攝影、放支架,血管阻塞已經超過50%~70%才能感覺到症狀,這時已經宣佈戰敗,只不過是在和敵人談條件罷了。

透過現在的科技,我們已經有辦法更早偵測屬於心臟亞健康的人,透過更先進的療法,增加戰士的數量、移除不利因子等等,讓處於心臟亞健康狀態的人可以往好的方向移動,當實實在在的「好心人」。

 

electrocardiogram-2858693_1280.png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lance-2121323_1920.jpg

 

「口袋裡放著手機,卻在找手機?!」 、「壓力一大就失眠」、「食慾變差,卻容易肚子漲或便秘」、「鼻子變得容易過敏」、「常常頭暈頭痛」…,

我們能列出幾百種情形是讓人不開心、令人皺眉頭但是又不想真的去看醫生,或是真的去看醫生之後,檢查結果都正常,吃了一堆藥卻沒特別改善。多數人想說算了再看看吧!可能慢慢就好了。

這些情形其實是精密的身體在告訴主人:我出錯了,需要關注!無論男生或女生,每個人的身體都像是害羞的小女生,一開始一定是小小聲的求救,如果已經到了要大聲呼救的時候,通常事情就大條了!

 

何謂「亞健康」?

如果要用一句話解釋什麼是「亞健康」那就是:「力不從心」想睡卻睡不著、想記卻記不牢等等。亞健康的概念在1980年代被提出,一開始遭到許多質疑,但經過近40年的研究,醫界已開始正視亞健康的重要。

因為亞健康的狀態就像是走鋼索的人,短時間內能停留在細細的鋼絲上,卻不能持續的走下去,處在亞健康的人們,通常會往兩個方向移動

1. 恢復健康 2.生病。就像被兩個磁鐵往反方向拉的針,需要減弱壞方向的拉力,或增強好的拉力,才能遠離病床。

 

「體溫、抽血、X光看起來都正常,回去多喝水、多運動就好」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很熟悉,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去醫院因為無法確定病名,或沒有相應的健保診斷,不是拿不到藥就是吃了藥覺得沒效。

多數的人心理還是希望找到改善的方法,這時候用保健食品來調整是很多人的選擇。

保健食品的影響和功效,從數字上是不證自明的:台灣人每年總共花大約1075億元在購買保健食品上,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人在使用保健食品(27%)。

市面上常見從美國或澳洲來的保健食品品牌,但其實台灣本身每年也出口近200億台幣的保健食品到國外呢!這都還不算中藥產品在內,其實反應的是大眾想要掌握自己的健康,為自己負責的信念。

 

相對於疾病,常常由醫生靠著檢驗鐵口直斷,亞健康需要每個人透過自己的感覺,和專家不斷對話才能精準診斷。

專家在這裡的角色,必須能夠搜尋整合科學論文和專業經驗,提供靠譜的建議並保持緊密溝通。現在每個保健食品或其他療程,在國際論文資料庫都有大量資訊可以查詢,

不需要依靠誰的建議,或親戚朋友也有吃而做決定。

最重要的,身體不會在一天之內背叛你。要不要聽身體的警訊做改變,決定權在自己手中。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man-1246587_1920.jpg

《腦海中的橡皮擦》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韓國劇情片,一對彼此相愛的年輕夫婦,因為妻子罹患阿茲海默症,導致兩人必須逐漸面對許多悲傷痛苦的情景,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和抉擇。先前我們已談論了阿茲海默症,本期將再拓寬介紹失智症,以及患者與身旁親友的生活影響。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60361_meitu_1.jpg

今日至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參加由海峽兩岸醫藥健康交流協會所主辦的「2017 兩岸四地北大聯合論壇暨大健康醫養與抗衰專題論壇」。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dy-2703403_1920.jpg

(圖片取自網路)

再生醫學的興起,是醫學界近十數年來的新躍進,在骨科新興治療項目中,採用幹細胞治療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最為熱門,

一些論文發表相關動物實驗研究成果,或人體臨床試驗,採用不同來源的自體或異體幹細胞來治療膝部關節炎,經體外增生到足夠數量後再注射到膝關節內,

都呈現相當不錯的成效。幹細胞的發展,一直是日本安倍內閣積極推動的國家重點策略,日本現在有越來越多診所,提供幹細胞的再生醫療。包括過去只能進行手術、

安裝人工關節來治療的退化性關節炎,現在都可以運用幹細胞治療來改善!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gry-2191104_1920.jpg

(圖片取自網路)

許多人長年來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治療多次總是不斷的再復發,也無法確切得知發病的原因。

究竟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是什麼?目前是否有能夠根治的療法?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assland-1425427_1920.jpg

(圖片取自網路)

在上一篇〈自體膠原母細胞,傷痕不留疤痕!〉中,我們已經談了自體膠原母細胞的注射療法以及應用範圍,接著就讓我們來說說自體膠原母細胞注射療程的優勢!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rls-1487825_1920.jpg

(圖片取自網路)

這幾年,幹細胞再生的醫學研究,越來越廣泛,從治療疾病到現在可以做為醫美抗老的新療法,在國外甚至利用自體組織培養膠原母細胞,作為除皺注射針劑,

比起傳統的玻尿酸、肉毒更為有效、持久且穩定。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rmometer-1539191_1920.jpg

(圖片取自網路)

 

過去的時代,人們把所有治療疾病的重責大任都交付在醫師手上,憑著醫師個人的「經驗值」來擬定治療方針,但現在,「精準醫療」才是所有醫療人員以及患者所追求的標的!「精準醫療」是什麼呢?「健康檢查」真的足以「檢查健康」嗎?如果精準醫療能幫忙「算命」,但如果「知命卻不能改運」,又有什麼用呢?

文章標籤

陳德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